人生无限勇气指南
来源:水电六局 作者:阮文倩 时间:2023-04-06 字体:[ ]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43年前,史铁生还是那个摇着轮椅前往地坛的青年人,不知觉在什么时候写下了《我与地坛》,43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阅这篇散文时,竟能从这短短几万字中窥见人类的美好,缺憾,救赎。

在最狂妄的 21 岁,史铁生经历了人生重大的打击——双腿残疾。痛苦、迷茫几乎要将他击溃。他整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摊在床上不和别人交流,无数次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幸好,他遇到了沉静的地坛。在这里,他沉浸于深刻而漫长的思考,在生死与命运的轮回中,寻找到心灵栖息的地坛。正如书中所提“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都亮起了月光。”他观察游人,听鸟叫,看每一片树叶的形状,这一呆就是15年。

史铁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坚韧力量,用含蓄深刻、明朗幽默的文字,把关于生命的一切思考铺陈于纸上,他几经波折,获得了重生般的达观和洒脱。地坛远远超越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给予无数人生命与苦难的思考,让人在思考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地坛。

地坛是生命永恒的见证。史铁生给我关于地坛的第一印象便是“荒芜冷落”,“剥蚀了的琉璃,淡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高墙,散落的雕栏”处处弥漫着冷清。史铁生进入地坛,最初只是因为“可以逃避生活的宁静之地”。古老的地坛无声地诉说着荒芜,残缺的史铁生落寞地诉说着苦难,他喜爱地坛的冷清,地坛理解他的失意,二者像是一见如故的挚友,史铁生找到了这样一个宁静之地安放这颗痛苦绝望的心。

然而,当我细细品读时,发现这座看似荒芜的园子四处隐藏着渺小的生命力,渺小而勤劳的蜜蜂、捋着胡须摇头晃脑在思考问题的蚂蚁、祈祷的瓢虫、寂寞的蝉、摔下草叶的露珠、一群高歌的雨燕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却显露出“与日月同辉,与天地万物共同成长的地坛本真状态地坛见证着这些微小生命的存在”,史铁生细致地观察着地坛的生机,同时也给予他关于活着的思考,即使渺小如虫蚁,尚能找到存在的意义,更何况是人呢!

此外,地坛中出现形形色色的人,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年龄段,但活出了独特的生命姿态。穿着古朴却讲究的中年夫妇,十几年来坚持在园中散步,相亲相爱,对抗岁月的流逝;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练歌的热情和活力体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卓尔不群的饮酒的老头,活出了自己的生命趣味;捕鸟的汉子,坚持等一种罕见的鸟显示了他的追求;中年女工程师素朴优雅的气质; 还有那位最有天赋的长跑家朋友,时运不济,屡屡被命运的捉弄,却选择了执着和平静。从他们身上沉思生命意义,史铁生体会到了爱的美好、梦想的意义。他们唤醒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缺的,但还是可以去选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生命之美。

读完史铁生的文章,我开始渐渐理解自己,与命运和解。只有与命运和解的人才会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抱怨、不诉苦,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天。

罗曼·罗兰曾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看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与地坛》将这句话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了个人意识觉醒和向死而生的救赎。

瘫痪后的史铁生日子总是阴云密布,试图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只得在街道生产组当临时工,收入微薄。身体的残缺与精神的绝望一度将他击垮,幸好他找到了苦难与希望的平衡点——写作。他渴望改变自身处境,并在喧嚣尘世中找到了灵魂栖息的场所——地坛。四肢健全的人不停歇地实现自己的欲望,而他可以深刻地思考生与死的答案。于是,有限与无限,命运与生命,这些重要的思想都得到了深刻的表达。这是个人自我成就意识的表现,他用不屈的精神态度喊出生命最强音。可以说,是史铁生发现了自己,唤醒了自己,这扇窗是他自己为自己慢慢打开的。

我时常在想,如此年轻热血的史铁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那个裤腿空瘪下去,他该会有多痛苦。但经过阅历的丰富,现在却逐渐感悟了:如果没有了黑暗,那光明就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厄运,那顺遂就没有了意义,如果没有失去,那获得就没有了意义。美好往往在衬托中,更显得弥足珍贵,如果都耿耿于怀自己受过的苦,时间久了,内心的阴暗角落就得不到阳光照耀。与自己和解,始终抱着正义和善良接受命运所加诸的困苦,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悲喜和哀乐,悦纳命运安排的一切。当遭遇不幸和痛苦时,唯一能做的是不断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学学史铁生吧!为自己打开一扇窗,在那个阳光照进的角落里,以热忱与勇气,为自己写下一份“人生无限勇气指南”。

【打印】【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