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成果名称:海洋工程勘探装备与勘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完成人:单治钢, 孙淼军, 汪明元, 饶猛, 王宽君, 倪卫达, 金忠良, 杜文博, 赵留园, 王振红, 赵苏文, 周力沛 3:完成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成果简介:首创了适用于60m级水深的的集智能钻探、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于一体的系列海洋多功能自升式勘探平台;首创了具有自动升降、智能调压、数字化采集、实时存储等功能的低能耗电传动立轴式海洋工程钻机和取样装备;研发了海域深厚交互软弱地层划分、准确的土体状态判别、精确的岩土参数分析和海洋桩基承载特性评价技术;首创了海洋工程抗震地段划分标准,提出了海底浅层气、活动沙丘沙波的勘察和评价技术,为场地稳定性准确评价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成果突破了近海海洋工程勘探装备瓶颈,构建了海洋岩土工程勘察评价体系,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研究成果现已成功应用于海上风电、海洋水利、海洋水运、海洋通讯与渔业项目等10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20.61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成果名称:海上风机超大直径无过渡段单桩基础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 2、完成人:赵生校,李炜,王立忠,姜贞强,陈文华,高宏飚,刘兵,戚海峰,罗金平,俞华锋 3:完成单位: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江苏海上龙源风电发电有限公司,响水长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4、成果简介:首创了海上风电工程规模化建设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建立了海上风电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建成首批国家海上风电场示范工程,首次实现了海上风电场大规模开发。创新发明了新型无过渡段单桩基础及其配套施工控制技术,构建了超大直径单桩基础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搭建了海上风机全寿命监测和反演优化体系。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30个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建设,保证了海上风机的长期安全运行,其中龙源如东潮间带风电示范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滨海北区H1海上风电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项目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科技进步、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对海上风电开发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1、成果名称:我国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2、完成人:张春生、贾金生、张振有、郝荣国、姜忠见、郝巨涛、鲁一晖、候靖、王为标、朱银邦、汪易森、黄悦照、郑全春、吕明治、岳跃真、邓 刚、欧阳金惠、李 冰、余梁蜀、刘增宏、许要武、张克钊、马锋玲、王建华、何世海、夏世法、吴关叶、李曙光、徐建军、张福成、吴宏炜、周垂一、江亚丽、李振中、郑齐峰、孙志恒、李金荣、陈丽芬、汪正兴、刘加进、渠守尚、杨伟才、冯仕能、周长兴、赵贤学、王樱畯、黄 昊、刘建峰、李 蓉、王登银 3: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4、成果简介:本项目针对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提出了面板全池防渗耐久性定量设计新理念,形成了蓄水库全池防渗的成套技术体系,建立了超高压输水洞围岩渗流理论体系,发明了围岩灌浆固结圈承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提出了厂房振动的“全控制”设计新理念和机组全过程振动控制技术,形成了厂房振动控制的综合技术,提出了沥青面板和混凝土面板的抗裂耐久性寿命预测方法。本项目成果已在近20 座抽水蓄能电站中得到应用,承担设计或建设且已投入运行的工程包括十三陵、天荒坪、泰安、宜兴、宝泉、响水涧、桐柏、仙游等。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建工程在行业内均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未来众多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提升了我国的相关整体技术水平。 1、成果名称: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 2、完成人:高苏杰,郑小康,陈顺义,王国海,吴维宁,林铭山,郑宝森,史立山,魏伟,吴毅,李正,石清华,覃大清,骆林,刘观标 3:完成单位: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武汉大学、河海大学 4、成果简介: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抽水蓄能机组,实现工程应用。首次建立了全流道、动网格、非稳定流水力模型,构建发电-电动机高精度、交叉校验数学和物理模型,创建推力轴承三维热弹流计算模型,开发出油膜热边界层隔离等技术,攻克双向轴承承载难题,创建多工况转换模块化控制模型,突破转轮内特性观测等试验分析技术。目成果已应用于福建仙游等13座电站60 台机组,并实现出口。打破了国外垄断,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端装备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了抽水蓄能装备中国制造新格局。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是践行创新驱动战略的成功典范。
| |||
【打印】【关闭】 | |||